<nav id="lh74n"><big id="lh74n"><noframes id="lh74n"></noframes></big></nav>
<rp id="lh74n"></rp>
    <dd id="lh74n"><track id="lh74n"></track></dd>

  • <li id="lh74n"></li>

    <th id="lh74n"></th>

    <th id="lh74n"></th>
    <button id="lh74n"><acronym id="lh74n"><cite id="lh74n"></cite></acronym></button>
  • 世紀名人網 > 身邊好人 > 張治六

    張治六

    資中縣馬鞍鎮石橋村4組9號村民

      張治六,男,1953年6月生,四川資中人,資中縣馬鞍鎮石橋村4組9號村民。在資中縣馬鞍鎮石橋村4組,說到張治六,村民總會交口稱贊,聊起他和李金章的故事。

      張治六,一個普通農民。李金章,一個智力障礙殘疾人。

      兩人非親非故,只因一次善意的收留,李金章在張治六家一住就是三十余載,從青年到白發蒼蒼;張治六并不富裕,困難時一家五口人擠在一間屋里睡,但他始終不忍遺棄李金章,哪怕他常常把家弄得一團糟;張治六原本可以外出打工掙錢,他卻不忍心李金章一人無依無靠,哪怕妻子兒女都遠走異鄉務工,他依然堅持留在老家守著患病的他。

      不是親人勝似親人。如今,張治六已年近古稀,李金章本可以去敬老院安度晚年,但他不想離開,張治六也不強求,“一起生活那么多年,我早就把他當親人,有我一口吃的,就有他一口……”

      一次善意收留

      從此成為三十余載的依靠

      “老五(李金章),跟我一起去撿瓦片,把門前的路填一下!”10月14日,下午3時左右,張治六喊上李金章,兩人來到不遠處的老屋,一起拾掇爛瓦片。前不久,李金章不慎將房屋點燃,三間老屋全部燒毀,“幸好人沒事!

      生于1953年的張治六,今年已經69歲。李金章比他年長一些,有70多歲了。掐指一算,李金章在張治六家差不多度過了半輩子。

      上世紀80年代,張治六為了改善家庭條件,步入殯葬行業學手藝。師傅家有個表兄弟,約摸30歲,人稱“老五”。后來,師傅過世了,老五便成了流浪漢,沒人知道他家在何方以及他家中還有什么親人,甚至連真名都不知道。

      一次,張治六在街邊偶遇老五,見他有些落魄,便主動邀請他到家中吃飯。沒想到,吃完飯后,老五說什么也不肯離去。張治六見其可憐,就收留他住下來,同時四處打聽他的身世,幫他尋找家人。但在那個信息欠發達的年代,尋親一事多年都沒有進展。

      直到2013年初,一個收廢品的人偶然路過張治六家門口,巧遇老五,一眼便認出了他,“這不是原文廟街的李金章嗎……”

      張治六喜出望外,把老五帶到文廟老街,經街上住戶辨認,確認他就是李金章。彼時,李金章的家人都已遷至資中縣雙龍鎮。張治六又找到雙龍鎮,但遺憾的是,由于失蹤已久,李金章被認定為“死亡”,已撤銷了戶籍,而他的哥哥、姐姐均已定居新疆,家中再無其他親人。

      起初,李金章哥哥、姐姐的電話還能聯系上,后來就沒有音訊了。

      沒有親人可托付,李金章有家難回,張治六再次將他帶回了家。就這樣,李金章在張治六家一住就是三十多年,從青年一直到年過古稀。

      始終不離不棄

      為方便照顧他放棄外出務工

      事實上,張治六家并不富裕。

      張治六自小家境貧寒,沒上過幾天學的他,至今只會寫自己的名字。

      李金章初來家里時,張治六已娶妻生子,育有一兒兩女,大兒子已上學。一家人的主要經濟來源就是夫妻倆務農,維持生活已十分不易,又多了一張吃飯的嘴,還是個需要照顧的殘疾人,生活更加艱難了。

      那時,張治六家還是土墻房,除去堂屋和廚房,就只有一間臥室,晚上五口人擠一間屋。為了收留李金章,張治六連買帶撿,找來材料,在院子里為他搭了一間小屋。

      起初,對于收留李金章一事,妻子不是太理解,有時夫妻倆會因此爭執吵架。

      張治六也曾萌生將其遺棄的念頭,但看到李金章滿眼的信任和依賴,他又心軟了,“這是一條人命啊!”

      他勸妻子,“老五是可憐人,如果我們拋棄他,他只有死路一條,這是要壞良心的!痹趶堉瘟膭裾f下,善良的妻子最終默許了丈夫的選擇。

      但李金章的到來,給張治六家帶來的絕不僅僅是經濟壓力。

      李金章患有智力障礙,與人溝通不暢,經常會發脾氣說些罵人的胡話。他好酒,煙癮也很大,不控制的話一天能抽掉兩包煙。沒事時,他就會在家里翻箱倒柜找煙酒,甚至把棉絮扯得滿屋都是,把家弄得一團糟,像個淘氣的孩子。

      約摸2003年的一天,張治六的大兒子張信軍買了一扇新門,把門安裝上后便出門了;貋砗,剛安裝上去的新門已倒在地上,李金章正拿著剪刀在門上亂刻亂畫。張信軍氣不打一處來,隨手推了李金章一把,李金章沒站穩倒在了地上。張治六看到后,對著張信軍一頓痛罵。面對父親的責罵,張信軍覺得很委屈,一個箭步離開了家……

      類似的沖突還發生過幾次。左鄰右舍都勸張治六,要么送敬老院,要么隨便找個什么地方把他扔掉。但張治六總是說,“他是病人,我們不能和他計較!”

      在張治六的堅持下,最終,兒女們也都漸漸接納了李金章,把他作為家里的一員。

      后來,兒女們大了,張治六的妻子和兒女相繼遠走浙江務工。為了方便照顧李金章,張治六選擇了留守村里,多年來與妻兒分居兩地,“我走了,老五怎么辦?”

      悉心守護照料

      多年陪伴情同手足

      這些年,李金章跟著張治六,張治六吃啥,李金章就吃啥,別無兩樣。逢年過節,張治六添置新衣,也想著給李金章置辦一身。

      在張治六的悉心照料下,李金章這么多年除了偶爾感冒之外,能吃能睡,身體硬朗。

      而在30多年如一日的相處、陪伴、照料中,兩人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,不是親人勝似親人。

      據了解,李金章年輕時,體力好,會主動幫助張治六干農活。但由于智力障礙,李金章挑東西不知輕重,只管裝滿籮筐,一擔就是一兩百斤。張治六怕他累倒,每次都悄悄將他裝進籮筐的東西撿一些出來。

      在鄰居陳賢德看來,張治六很有耐心,不管李金章說胡話,還是把家弄得亂七八糟,張治六總是寬容相待,耐心收拾,從沒有怨言。

      有一次,李金章發高燒,張治六給他喂藥,他死活不吃,亂發脾氣,也不肯去看醫生。于是,張治六想了一個辦法,他將一塊冷毛巾搭在自己的額頭上,又將感冒藥一口塞在嘴里,大喝一口水,喝完了還張開嘴給李金章看。在張治六的不斷示范下,李金章才把藥吃了,前前后后折騰大半夜。

      李金章煙癮大,愛喝酒,還喜歡湊熱鬧。張治六細心地守護著他的這些愛好。怕飲酒過量傷身,他買來白酒,每頓最多只給李金章倒二兩。他定期買來煙葉,陪著李金章抽。李金章幾乎每天都喜歡步行去市集閑逛,碰上雨大、太陽大時,張治六會騎著摩托車去把他接回來。

      今年春節前,農歷臘月十九,張治六帶著李金章到親友家奔喪,不知怎的,李金章竟走丟了!

      張治六急壞了,和家人把周邊20公里內的村莊、市集、茶館幾乎找了個遍。他們還報警求助,請求村干部通過網絡社交媒體發布尋人信息。

      直到臘月二十九晚上七八點,張治六接到內江白馬派出所民警電話,說人找到了,心里的一塊石頭這才落了地,“他走了十天,我一天也沒睡好過。想到他一個殘疾人在外面挨餓受凍,心里就不舒服!”

      接了電話,張治六當即叫上兒子張信軍,花400元包了輛車,帶上干糧,連夜趕到幾十公里外的白馬派出所,將李金章接回。

      “老五……”

      “張娃兒(張治六)……”

      在派出所,一見面,兩位老人都十分激動,互喊昵稱,像極了久別的親人重逢,旁人無不動容,兒子張信軍還紅了眼眶。

      現在,張治六走哪都把李金章帶上。哪怕是出門干農活,張治六在田間忙碌,李金章就在邊上玩耍。

      平時熱心助人

      善行感染村民

      據石橋村副主任朱永輝介紹,張治六是退伍軍人,一貫愛幫人,在村里人緣頗為不錯。平時,村里誰家紅白喜事需要幫忙,喊了他就去。村里老人做農活有困難的,他也會主動幫一把。

      張治六家門前有條近500米的泥巴路,附近住著近20戶人,一到下雨就泥濘難行。張治六獨自找來石子,把深坑都填上,又用鋤頭鐵鍬把能修平的地方都修平,方便大家出行。

      如今,張治六30多年如一日收留、照顧非親非故的殘疾人李金章的善舉早已在村里傳為佳話。在張治六的感染下,村民們也都善待李金章。

      碰上飯點,不管李金章走到誰家,村民都會熱心地給他舀一碗熱飯。有時,張治六幫村民干農活,就在村民家吃飯,李金章便也跟著一起吃,從沒有村民嫌棄過他。

      事實上,早于2014年,雙龍鎮當地就為李金章恢復了戶口,并為他辦理了低保,李金章可以去鎮上的敬老院安度晚年。

      想到自己年紀大了,張治六曾嘗試把李金章送到敬老院。但到了門口,李金章不肯進去。張治六走,李金章也走,讓人哭笑不得。后來,張治六不再強求李金章,“我過一天,他過一天,有我一口吃的,就有他一口!

      好人寄語,我并不覺得自己多偉大,只是盡了微薄之力,做了一件平凡的事。

      道德點評,一個普通老農,大字不識幾個,一輩子講不出一句華麗的大道理,卻能三十余載無私供養一個非親非故的殘疾人,從青年到古稀之年,不離不棄。即便自己的日子不寬裕,即便自己垂垂老矣,仍堅持用有限的光和熱,溫暖另一個更加弱勢的生命。張治六用自己的大愛義舉,用自己的善行執著,生動詮釋著樂于助人的真諦,感染和激勵著身邊每一個人。

    猜您感興趣

    身邊好人

    張姓名人

    av有码日韩
    <nav id="lh74n"><big id="lh74n"><noframes id="lh74n"></noframes></big></nav>
    <rp id="lh74n"></rp>
    <dd id="lh74n"><track id="lh74n"></track></dd>

  • <li id="lh74n"></li>

    <th id="lh74n"></th>

    <th id="lh74n"></th>
    <button id="lh74n"><acronym id="lh74n"><cite id="lh74n"></cite></acronym></button>